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1-09-24 17:06:40
“吃的不是面,是鄉(xiāng)愁”
——“湘陰面館”總店印象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徐亞平 通訊員 童丹平 梁軍
每位去過湘陰的外鄉(xiāng)人,若不上“湘陰面館”吃一碗面,就不算真正到過湘陰。每個回到湘陰的游子,若不上“湘陰面館”“搞”過一碗面,那他的靈魂肯定還沒回來。中秋佳節(jié),記者來到湘陰縣文星鎮(zhèn)旭東路“湘陰面館”總店,品嘗久負盛名的湘陰面。
8時許,店內(nèi)賓客如云。食客中,有一家人圍坐一桌大口嗦面的,有三五好友邊吃面邊聊天的,還有一聲不哼“埋頭苦干”的。
“吃么子碼子?”點單時,前臺都要跟客人問清楚。湘陰面,“碼子”品種太多啦,有木耳肉絲、辣椒炒肉、老姜炒仔雞、紅燒牛肉、墨魚燉肉、口味蝦尾等。食客先到前臺點單,取號,然后找位子坐下,靜候美食。
面香四溢,引得饞蟲蠢蠢欲動。記者點了碗面,要了“紅燒牛肉”碼子。
環(huán)顧四周,墻上懸掛著湘陰籍著名詞人蔡世平撰寫的《湘陰面館賦》精美木刻;展臺上陳列著長康系列調(diào)味品、南湖梅干菜、樟樹港辣椒、東塘紅薯粉等湘陰地方特產(chǎn);燈箱上展示著三井頭燉腸、辣椒炒肉、口味蝦尾、瓦窯灣燉鵝等湘陰特色菜品圖片;徽派建筑文化長廊裝飾著三井頭、岳州窯、杠子面制作等老照片……
餐桌上,擺放著“長康牌”陳醋、白醋和香芝麻油。這是湘陰人譚迪高的自創(chuàng)品牌,“長康牌”陳醋曾獲中國農(nóng)博會金獎。
廚房內(nèi),蒸汽彌漫。3名師傅忙而不亂,一人挑面,下粉;一人切碼,炒碼;一人看單,澆碼。只見一把新鮮面條灑進沸水,面條沉下去又馬上翻滾起來,大約滾得三下,便浮上水面。師傅利落地撈起,全程不過20秒鐘。
不多時,一碗令人垂涎欲滴的面上了桌,牛肉的獨特香味撲面而來。
湘陰位于南洞庭湖濱,物產(chǎn)豐富,美食文化源遠流長。據(jù)《湘陰縣志》記載,清末民初,湘陰縣域及8個主要集鎮(zhèn)有飲食業(yè)44家,其中縣城32家,以經(jīng)營面、粉為主。
湘陰面,有“面是基礎,菜碼是精髓,湯是靈魂”一說。大廚先將黑豬筒子骨和土雞骨架用清水洗凈,放入井水中浸泡一個時辰,漂掉血水,將血水留下待用;再將豬骨頭劈開、將雞架骨敲碎,露出中間骨髓;然后放入備用的漂血水,先“武火”燒開,撇掉表面浮泡,轉(zhuǎn)由“文火”熬制,好將骨頭中的營養(yǎng)成分充分煨出來……
為了熬制一鍋好湯,面館師傅頭一天晚上就開始忙活。到第二天早上營業(yè)時,已經(jīng)熬了十幾個小時。
人間定無可意,怎換得玉膾絲莼?美食入口,牛肉肉香濃郁,酥而不爛。湯底鮮香醇厚,混著辣味。一碗下肚,胃和靈魂都無比滿足。元氣滿滿的一天,從一碗湘陰面開始。
“湘陰面,名不虛傳?!庇浾吒锌馈?
“我們湘陰面的名頭可不是吹的。食材好,味道好?!编徸缽埻瑢W見記者吃得痛快,拉著身邊同學說,“我們在外地讀大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這來吃碗面。”
食客邵先生吃完一碗,意猶未盡,對服務員說:“太好吃了!能再給我加兩根面嗎?”
“沒問題?!狈諉T取走他的碗。 當服務員再端過來時,邵先生驚訝道:“這哪里是兩根?分明是半碗嘛!”
凈如寒雪入口滑,飽人心腹暖人身。食客賀先生的面端上來,他點的碼是“辣椒炒肉”,他先拍個照傳給遠方的妻子。“辣椒炒肉脆嫩爽口,汁濃味美,是店里的經(jīng)典碼子。我每次來,必點此碼?!彼f,“我在廣東工作。覺得外頭那么多的面,都沒有我們湘陰面好吃。這幾天,趁著回家過節(jié),天天來吃一口。外頭的東西再好吃,也少了點味道?!?
什么味道?“家鄉(xiāng)的味道!”
為了做強湘陰面,2018年9月,湘陰縣成立“湘陰面館”標準化工作小組,連續(xù)舉辦3期“湘陰面館”職業(yè)技能培訓班。邀請資深烹飪師傅,傳授面條、高湯、燉腸等湘陰特色菜的制作工藝以及食品安全、創(chuàng)業(yè)知識,還為考核合格的146名學員頒發(fā)《職業(yè)培訓合格證》,提供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扶持等服務。
目前,岳陽、長沙、深圳等地都有了“湘陰面館”身影,越來越多的湘陰游子,在他鄉(xiāng)也能嘗到家鄉(xiāng)的味道。
在人的腦海中,只有家鄉(xiāng)的味道深刻而親切。家鄉(xiāng)的味道,能讓天各一方的親友,穿越時空,相聚相親!
賀先生吃完面,咂咂嘴說:“吃的不是面,是鄉(xiāng)愁!”
(圖片作者:郭雨滴)
原載《湖南日報》(2021年09月24日19版)
責編:吳天琦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