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峰:機收減損 顆粒歸倉

  新湖南客戶端   2022-07-22 17:08:33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馮兵田 歐陽海希 吳海清

眼下正是“雙搶”黃金時節(jié)。雙峰作為全國種糧大縣,也是農業(yè)農村部授予的全國第三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在夏糧豐收的鏈條中,如何做好機收減損工作,確保顆粒歸倉?近日,記者來到雙峰縣廣袤的稻田里尋找答案。

7月15日15時左右,正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候。在雙峰縣印塘鄉(xiāng)四楊村的一處稻田里,種糧大戶張子路開著收割機在稻田里來回穿梭,所到之處,一排排稻禾被機器“吃干榨盡”。

(“和森紅”志愿者在幫種糧大戶調試收割機 李建新 攝)

望著收割機駛過的田里,張子路沒有豐收的喜悅,反而有點心痛?!皺C收是快,但作業(yè)不夠精細,會留下不少稻穗,導致損失不少糧食?!?

沒多久,一隊“和森紅”志愿者來到他身旁。原來,得知他的憂愁后。雙峰縣農機事務中心派出志愿者,上門為他解憂。

測量土壤含水量、查看稻谷的干濕度、問詢開機狀態(tài)下收割機的各種“表現”,在一陣“望聞問切”操作后,志愿者們開始對收割機進行技術調試,確保機器以最佳狀態(tài)投入機收作業(yè)。

“機手操作的好與差,農機收割的快與慢,會直接導致每畝田有25公斤谷子的差距?!彪p峰縣農機事務中心副主任彭向華介紹。張子路今年種了800畝雙季稻,若操作得當,早稻加晚稻可增收40噸糧食。

(湖南農大科研人員在稻田里做實驗 馮兵田 攝)

減損就是增產,降耗就是增收。雙峰縣農機事務中心按照“缺什么培訓什么,誰干培訓誰”的原則,組建了8個專業(yè)農機化技術指導組、40余名技術骨干,建立農機作業(yè)服務平臺,采取分片包干、駐村蹲點、上門指導、開培訓班、開展技能大比武等方式,線上線下提高機手操作水平,推動機收作業(yè)精細高效、提質減損,確保顆粒歸倉。

為了從源頭將機收減損至最低水平。2020年,湖南農業(yè)大學和湖南農友集團校企合作。該校教授謝方平帶領的科研團隊研發(fā)出了一款適應南方丘陵地塊的新型收割機。當下,該??蒲袌F隊正在田間地頭對第二代收割機進行試用測試。

(湖南農大科研人員在稻田里測試新型收割機機損數據 馮兵田 攝)

為了搶抓黃金收割時間,確保數據的真實性,連日來,研究團隊十余名成員頂著烈日,在張子路的另一處稻田里,來回駕駛新研發(fā)的二代收割機做實驗:稱重、取樣、測量機器的破碎率、含雜率等;晚上回到工作室還要從一堆切碎的稻禾里數稻谷、計算破損率、熬夜寫實驗報告……再根據測試出的數據,一次次對收割機的切割器、滾筒、清選裝置等主要零部件進行改良,降低機收的破損率。

“為進一步提升糧食收益,圍繞機收損耗率,去年團隊研發(fā)的一代機比國家標準降低了0.8%,意味著50公斤谷子里又可以多收0.4公斤。按照1畝地平均產500公斤谷子計算,則可以多收4公斤稻谷。”湖南農業(yè)大學科研團隊的研發(fā)骨干王修善介紹。

(湖南農大科研人員對樣品進行稱重 馮兵田 攝)

據統計,2021年雙峰縣水稻種植面積99.22萬畝,其中機收面積94.83萬畝。每畝地若能多收4公斤谷子,可為全縣挽回3793噸糧食。

金燦燦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轟鳴的馬達聲,又昭示著一個豐收季的到來。一路走來,糧農、機手、志愿者、科研人員……他們不顧酷暑高溫、不辭辛勞、爭分奪秒,只愿顆粒歸倉,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一審:曾玉璽

二審:周俊

三審:熊小平

責編:李梅花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