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3-04-27 11:03:44
陳仁仁
先秦經(jīng)典《周易》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边@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文化”和“人文”這兩個概念最早的出處?!拔幕奔慈宋幕?。可見,“文化”這一觀念從一開始就與“人文”緊密結合在一起,“人文”是“文化”的內核與本質。就其詞義而言,“文化”本是一個動詞,是指用“人文”來感化天下,從而使得群體能夠都依“人文”行事。依人文行事,就是文明的行為,否則就是野蠻的。所以《周易》還說:“文明以止,人文也?!?/p>
如果從人文的角度來理解文化,那么文化應該具備如下兩個根本性特征。
其一,文化有群體性,是用于維系某個群體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根本力量。
所謂“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下”就是指天下所有人?!疤煜隆钡囊曇埃枪湃说囊环N文化理想。他們總是希望某種好的東西為天下所有人共同擁有。所謂“一道德,同風俗”,也有這一重涵義。隨著文化交往的擴大,后來人們才意識到存在不同的文化類型。這不同的文化類型之間差異還真不小,甚至相沖突。
雖然“天下”不可能只有一種文化類型,雖然不同的文化類型之間有差異甚至沖突,但是任何人一定是處在某種文化類型之中,某種文化類型一定可以約束某一文化傳統(tǒng)中的某一群體。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個體都是某種文化傳統(tǒng)的載體。文化傳統(tǒng)由個體得到傳承和發(fā)展,而個體正是在傳承和發(fā)展某種文化傳統(tǒng)的過程中,來認同和融入某一群體。人類個體不能脫離群體而存在,群體要把個體凝聚起來,從根本上說靠的都是文化。
現(xiàn)代中國哲學家梁漱溟先生對“文化”有自己的定義。他說:“文化是什么東西呢?不過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樣法罷了。”由此可見,在梁先生看來,文化是屬于民族的,文化具有民族性。這是從文化類型這一宏觀意義上來說的,中國有中華民族的文化,西方有西方民族的文化。若從更具體的視角來看,任何群體都可以有區(qū)別于其他群體的文化特征。
其二,文化是屬“人”的,既不屬“神”,也不屬“獸”。
文化作為群體成員共同的生活方式,能維系某一群體的存在與發(fā)展,而維系群體的生活方式卻不只一種。本質上或者狹義上,只有“人文”的方式才能說是“文化”的方式。
西方的文藝復興反對的就是基督教的神權統(tǒng)治,它要把人從神權統(tǒng)治下解放出來。此時出現(xiàn)的人文主義思潮,就是要肯定“人”而非“神”是世界的中心。我國西周初期,周公制禮作樂,就是要以人文的方式來組織社會,對抗的是商朝的神鬼統(tǒng)治。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壞樂崩,孔孟儒家以道德復興人文,而儒家道德說的一個根本生長點是“人禽之別”。所以,從這一意義上說,儒家的人文是對“獸性”的反抗。
我們說,文化的內核與本質是人文,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人有神性或者獸性。如果所謂“神性”,指的是人具有某種超越性;所謂“獸性”,指的是人具有某種自然性,這當然是無可否認的。不過,人的超越性和自然性,都必須以人性為依歸,以人文的方式加以組織和約束,它才能是屬“人”的,才能幫助人及其群體的存在和發(fā)展,而不是毀滅。
所以,只有從“人文”的角度來理解“文化”的本質,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其實就是“人文”的發(fā)現(xiàn)和自覺的過程,就是實現(xiàn)人自身完善與發(fā)展的過程。
(作者系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副院長、教授)
責編:周澤中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