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3-11-11 19:59:00
1941年仲夏的一天,湖南衡陽西渡草塘楊氏宗祠,張燈結(jié)彩,旌旗招展,祠堂中門大開,從祠堂到大西林,沿途歡迎橫幅和紅綠標語,比比皆是。由第9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兼27集團軍總司令楊森親書的“我武維揚”四個一米見方大字的紅旗,迎風飄揚,祠堂正廳上,也懸有他寫的一塊金地墨字“衡岳仰止”木匾,兩旁柱上,是他撰書的對聯(lián):“數(shù)傳自巴蜀歸來,得拜祖宗,歡騰一族;千載翼衡湘子弟,共矢忠勇,捍衛(wèi)中華。”族人喜笑顏開,互傳楊森回來朝祖佳話。
楊森是參加軍委高級將領(lǐng)軍事會議后,抽暇專程來的,下榻市內(nèi)成章中學,謝絕黨政軍及各界人士迎送竭見,次日上午,他頭戴寬邊禮帽式草帽,身穿白色杭紡便服,黑色烤底皮鞋,族人楊家梁、楊是偉專程趕來迎接,共乘一輛流線型黑色轎車,后隨兩輛隨員汽車,徐徐駛抵西渡,在大西林縣三完小稍歇,改坐滑桿,沿途向歡迎人群招手致意。到祠堂后,與族人一一相見,握手言歡,隨和攀談。晚上,同執(zhí)事人員交換情況,就寢祠堂。
這次隨他回族朝祖的有他的四夫人田衡秋,楊漢域、楊干才、楊鑒黎等三人的夫人及其侄兒楊漢印、楊漢奎(楊漢域、楊干才、楊鑒黎因軍務戍守前方,沒有同來,但他們以后都來過祠堂),隨從人員有副官、參謀、軍需、軍醫(yī)、衛(wèi)士和生活護理人員,沒有在祠堂開餐用飯。
第二天,歡迎大會和祭祖儀式合并舉行,沒有外界人士參加,族人不受限制,東、南、北三鄉(xiāng)和長樂、洪羅廟等處族人,都選有族董和年邁長者、青年學生參加,會議簡樸隆重,楊善進主持,楊森主祭,楊漢印、楊漢奎、楊家梁陪祭,行禮為儀,獻花獻詞,由楊是年讀歡迎詞,楊是偉讀祝詞后,楊森作了歸宗朝祖的簡短講話,楊惠我代表族中學生致答詞,隨后議論合譜、掛匾。
這次在祠堂掛匾的有6人,計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九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兼27集團軍總司令、陸軍上將楊森,陸軍第20軍軍長、陸軍中將楊漢域,陸軍第20軍參謀長、陸軍中將銜楊鑒黎,陸軍第134師師長、陸軍少將楊干才,陸軍少將銜楊漢印,陸軍第134師 xx 團團長、陸軍上校楊漢奎。這些木匾,都是墨地金字,匾上簡要記述歸宗合譜概況,禮成后,他和東、南、北三鄉(xiāng)及長樂、洪羅廟等處族人敘話,極盡宗誼之歡。
第三天,上午10時,在族人陪同下,十三乘滑桿從祠堂出發(fā),來到月形山祖先墓地,敬獻祝詞,默念致哀。掃墓以后,環(huán)繞草塘周圍,看了地形地質(zhì)和莊稼生長情況,又環(huán)立草塘旁邊,他興致很高,講述了由他祖輩傳說草塘由來,說有一雙犀牛經(jīng)常在天亮前吃水草,水草隨吃隨長越長越茂的神話故事。下午約見西渡鄉(xiāng)政及鄰近毛、劉兩族人士交談,十分融洽。傍晚,在祠堂前坪,召集族中高小以上學生講話,實到30多人,他提問了一些有關(guān)讀書、體育方面的問題,言簡意賅地勉勵族中學子煉鍛身體,發(fā)奮讀書,成學成才,為家族爭光,為國家出力。第四天上午,他們一行,啟程返回平江防地。
楊森的祖先,是在清初移民入川時,從湖南衡陽縣草塘移來四川廣安縣龍臺寺定居的。到民國時,已經(jīng)傳至九代,人丁繁衍近兩百多人,到他祖父時,家境略為寬裕,他的父親楊廷安,當過前清典史。
但是,肯定他的祖籍是衡陽,卻是在1941年楊森歸宗朝祖的時候,而且楊森回衡陽草塘楊祠歸宗朝祖是經(jīng)過一段曲折過程才實現(xiàn)的。
情況是這樣的,相傳他移居廣安的那第一代祖先臨終時,諄諄叮囑后人:“我的老家在湖南衡陽草塘,有了時機,一定要歸宗朝祖,切莫忘記根本”。后人把這一遺囑,世代相傳,不知在那一代,竟把“衡陽”二字漏掉了,以后就只曉得湖南草塘楊族,卻不知道在哪個縣。楊森是個家族觀念重的人,在他出川抗日以前,就把這事向子侄作過交待,讓大家共同尋找。
1938年到1944年,中日戰(zhàn)爭雙方曾一度相持于湘北、鄂南,那時,楊森是第9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兼27集團軍總司令,駐節(jié)平江,于軍事余暇,在平江、瀏陽、湘鄉(xiāng)、臨湘等地,遍訪楊族,終因宗譜字輩不符而無結(jié)果。
1941年春天,他的侄孫楊翰于由重慶回湘北前線,路過衡陽,在茶館喝茶,談起草塘楊族,堂倌引見草塘族人楊岳仙、楊會秋、交談之下,似是祖先老家,翰才回平江向他稟報了情況,后由族人把宗譜拿到平江,經(jīng)他親自核對,從《衡陽楊氏九修宗譜》里,得到以下幾點依據(jù):
1、廣安、草塘兩地楊氏的族稱堂名都是“三鱸堂”(亦稱四知堂),典故出自晉朝楊震事跡,兩地族堂代名相吻合。
2、移居廣安的第一代祖先名字、字輩、時間、原由,都與草塘楊族譜載相符。
3、兩地楊氏60代字輩、除第19代翰字川話諧音為漢字外,其余字輩完全相符,譜上還載有,清康熙時,草塘楊族河邊大房楊中孚,生有7子,皆成家,且為多子女人家,適逢移民入川,列為應遷移戶,其4子興價(與楊惠我第八代祖興倜是同胞兄弟),所生5個兒子(永孺、永孩、永碩、永存、永禮),全部遷出。于是從字輩起,定居廣安,在廣安按守、惟、希、鎮(zhèn)、朝、廷、淑、翰(漢)、臣字輩,已近10代,楊森的祖父系朝字輩,父親為廷字輩。他本人淑澤,子漢烈,侄孫干才是臣字輩,如此排字論輩,不差毫厘。
4、兩地族規(guī)、家訓、習慣風貌,也一一相同。
就此肯定,四川廣安的楊氏,是衡陽草塘楊族的一個支脈,楊森尋宗認祖的宿愿終于達到了。
他在草塘與族人談話中,得知楊家族內(nèi)置有一個學公,他當即撥款購置70畝田,充實學公,招呼族人按入學子弟成績發(fā)放學谷,鼓勵讀書。他過西渡大西林縣三完小歇息時,又捐資(法幣)5000元,襄助該校增設班次,方便地方和族內(nèi)子弟,就近上學。嗣后從四川家里撥來款項,囑托族人楊岳仙、楊會秋,于衡陽縣轄神渡買田400石(約含200畝),作為開辦建德中學基金及辦學經(jīng)費。校址設在衡陽市黃茶嶺,他的八夫人汪德芬任名譽校長,族人楊是年和北鄉(xiāng)人楊錦云先后任校長,為衡陽家鄉(xiāng)興辦教育,為桑梓里閭培育人才。該校于解放后并入市六中。
楊森歷來重視教育事業(yè),熱心體育運動;遠在他兼任川南道尹時,就辦起瀘州中學、民眾教育館、地方讀書館和川南師范學校,任惲代英為川南師范教務主任,支持惲代英在滬州辦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他任四川督理,改建成都時,首先就興辦體育場、通俗教育館、講演所、藝術(shù)??茖W校,私人在成都辦了一個天府中學,在廣安辦有龍臺市小學和廣安中學。
就是他在平江進行緊急阻擊敵人進犯的時刻,還修建一個周圍八百多米的運動場,舉辦過兩屆運動會,幫助平江縣辦起縣立中學,重修天岳書院,選派有教學資歷或經(jīng)驗的屬員如池文彩、劉珍年、楊雨田、楊林凱等到學校義務教課。
在他主政貴州省時,會同教育部門開辦了國立貴州戰(zhàn)時戰(zhàn)地失學失業(yè)中學,專門培育、收容戰(zhàn)時戰(zhàn)地失學失業(yè)青年就學、續(xù)學,在貴州省內(nèi),基本縣縣辦有中學、民眾教育館,普及民眾學文化,受國民教育,可以說,他每到一地,都有助學、辦學的事跡。
楊森在族內(nèi)了解到有些族內(nèi)子弟由于家庭貧苦,無力入學,授意族長們選撥、介紹一些愿意學習且有培養(yǎng)前途的青年子弟,送交他那里去重點教養(yǎng),當時經(jīng)族長推薦、介紹的有楊滌、楊振、楊九皋、楊文彬、楊翰汝、楊惠我六人,跟隨他在平江防地,送在平江天岳書院的縣立中學讀書,這6個人都是十幾歲的孩子,楊森視同親人一樣,稱為“娃兒”,所有生活、學習,以及平常接觸、說話、都和他的親生子侄一樣,毫無二心外意,這6個人在學校讀書的穿、吃、用和學什書籍等等費用,都安排得妥貼,概由他負擔。
而且對這群孩子的生活、學習,楊森都十分關(guān)心,真是無微不至,每事他都躬親過問,即使他在百忙當中,也不放松檢查,督促,他見學?;锸巢缓茫鸵膹N司,每個星期,按每人一斤半肉燒好,由他的衛(wèi)士送到學校,給這六個人補充營養(yǎng)。寒暑假期,讓這六個人住在司令部的副官處,和處長們吃同等三菜一湯的伙食;每個學期,做新衣服一套,發(fā)給士兵襯衣兩套,皮鞋一雙,每年冬天,又發(fā)給軍棉衣、軍棉大衣。
每逢節(jié)日,都叫這六個人去與他和夫人團敘,拜年叩節(jié),還給押餐錢或零用錢,一有疾病,他立即叫醫(yī)生診治。平常,也不過份約束,就是他在與客人談話時,從不叫這幾個孩子回避,他偕夫人出游或游泳、或打球,也叫一起隨去,還親自教跳水,練球。對其學習,他儼然是個家庭教師,極其細微地檢查、指教課業(yè),但要求卻很嚴格,每個星期日,要把在校的課業(yè),拿給到他那里,給他和汪夫人親自閱批,并教一些語文、歷史知識,同他共進四菜一湯的午飯后,才回學校。
他對屈原很崇敬,盛贊屈原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親授這些孩子讀《離騷》。在寒暑假期中,每日上午派專人給他們補習數(shù)、理、化、語文、英語,規(guī)定晚上要自習到九點半鐘才就寢,早晨黎明起床,到外面做各種運動。有時,也“擺龍門陣”,一次,他問起孩子們衡陽家鄉(xiāng)的年景時,得知楊惠我家里有寡母弱兄、生活困難,就把其兄翰弁安排到二十軍軍部的生產(chǎn)消費合作社,當織毛巾技師,楊惠我初中畢業(yè)后,考取桂林國立漢民中學,升入高中,他親筆回信勉勵:“惠我侄:信悉。既已考取漢民中學,甚慰。匯來法幣60元,作學雜伙食等費用,望繼續(xù)努力,認真讀書,以求深造。楊森1944年3月1日”。
1944年冬,他出任貴州省主席,派原副官處長彭曉鐘用車把楊惠我從黃平縣接到貴陽,安排在省政府秘書處任一級科員,具體搞譯電工作,隨后又把楊惠我和他的內(nèi)侄吳人烈、葉豐榮一起送入國立貴州戰(zhàn)時中學,繼續(xù)讀高中。第二學期,楊滌、楊光華也從衡陽來到貴陽,也由楊森全部負擔,送在戰(zhàn)時中學讀書。那時他自己的子女楊漢滬(1948年去美國,已入美國籍,獲博士學位,為建筑學家)、楊郁芝、楊郁文(后為蔣介石親外甥戴培風之妻,也已入了美國籍),則在貴陽大夏中學讀書,假期中,草堂楊氏子弟和他們一樣,同住在他的公館里(在貴陽市六廣門)。
那時,楊森公務忙,應酬多,自己子女也在身邊,草堂楊氏幾個子弟又都是高中學生了,對他們的學業(yè),楊森也和對他自己子女一樣,但著重在檢查期終成績,鼓勵其勤學自立和做人的大道理,不像在平江那樣,只注意他們的生活細節(jié)了。
日本投降,衡陽光復,但戰(zhàn)爭過后所帶來的災難是苦旱,饑荒、瘟疫,衡陽人民在深重的災難中掙扎,這時,草塘楊族楊是猷等十多個族內(nèi)學子,為逃離苦難,先后來到貴陽求學,楊森毅然一概送入戰(zhàn)時中學讀書,學雜書籍、衣著生活各費,仍都一力承擔,在此以前,還將他的侍徒衛(wèi)士、楊族子弟楊翰桐也送在平江中學讀書,也特到貴州戰(zhàn)時中學繼續(xù)求學。
從1941年到1949年,由他供送衡陽楊族子弟讀書的總計有18人,這18人中,除自己中途輟學者外,大部分都從初中讀到高中畢業(yè),有的如楊是猷、楊惠我還考入重華學院肄業(yè),其他如楊文彬、楊九皋參加了青年軍,在緬甸、東北作戰(zhàn)后,去了臺灣,楊翰桐、楊柳茂在他二兒子楊漢烈部(20軍)起義,投向革命,楊光華一直在重慶財政局供職,楊滌、楊振、楊新于解放后,執(zhí)教中學,楊惠我、楊是猷、楊國梁、楊如志、楊如江在解放后,參加了革命工作,楊梧生、楊翰鵬、楊柳榮在貴陽輟學后,回到家里務農(nóng),楊龍翔、楊干汝在去貴陽途中病死。
為了表達感謝楊森的培養(yǎng),楊族子弟12人,做了一面“學宮二天”錦旗,在他公館花園里,與他合影留念。
此外,楊森還把平江縣的楊族子弟楊元芳,供送初中后,按本人意愿,安排在貴州省政府秘書處當辦事員。四川渠縣楊家子弟楊紹培等,也是他私費送讀到中學畢業(yè)。
楊森深受儒家教育熏陶,心懷故土,宗族觀念重,有家國情懷,對家族子弟悉心栽培,這是中華文化影響力的結(jié)果,值得肯定。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些人,或有文憑,或有財富,或有地位,但問其籍貫,問其老家,不甚明了。有的連祖父姓名亦不知道。至于家族源流、姓氏堂號,更是一臉茫然。甚至視為陳腐,嗤之以鼻。如此,祖都不知,你會相信他真的熱愛祖國嗎?
水有源,樹有根;人生而為人,當知來處,這是對生命的敬畏,是人與動物,文明與野蠻的區(qū)別。一個人,心有祖先,方愛祖國。如果心里沒有家庭、家鄉(xiāng)、家族,何來家國情懷?
作者簡介:劉定安,湖南衡陽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協(xié)會員,衡陽市作協(xié)名譽主席,南岳衡山“火文化”倡導者,業(yè)余從事衡陽人文歷史研究近四十年。著有《黑竹林》、《在雨季》、《農(nóng)歷》、《衡陽歷史文化特色及價值》。
責編:張德會
一審:寧靜
二審:周楊
三審:張德會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版權(quán)作品,未經(jīng)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ǎng)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lǐng)先一步獲取權(quán)威資訊。轉(zhuǎn)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nèi)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