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3-12 08:13:43
【編者按】
中國地名,是分布在歷史長河里的時空符號,集聚蘊藏了各個時期的歷史、地理、人文信息,構成一種用于識別、命名和交往的獨特文化。
來自湖南工業(yè)大學的彭雪開教授,有“當代徐霞客”之譽,現(xiàn)任中國地名學會常務理事,是原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專家。湖南日報社株洲分社聯(lián)合湖南工業(yè)大學宣傳統(tǒng)戰(zhàn)部,開設“彭雪開談地名”專欄,暢談“中國政區(qū)地名由來”系列話題,敬請關注。
衡東縣域,共和國《衡東縣志·概述》載:1966年3月,以衡山縣湘江東岸6個行政區(qū)域析置,“因居南岳衡山之東而得名?!?010年《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衡東縣》亦持此看法,其得名,當與南岳衡山有歷史文化淵源關系。
南岳衡山,亦名祝融峰,得名當與祝融部落南遷密切相關。
祝融,古部落名,屬于炎黃聯(lián)盟的重要組成部分?!秶Z·鄭語》《左傳·昭公十七年》《漢書·地理志》《史記·楚世家》,皆載其功績,其族居中心地在今河南新密市、新鄭市西部一帶。據(jù)《左傳·昭公八年》《左傳·昭公十七年》《帝王世紀》載:炎帝戰(zhàn)敗后,炎帝第八代后裔榆罔帝,封于今山西省榆次一帶,后被迫南遷至今河南省鄭州市北部一帶,“初都陳,又徙魯?!逼渲杏茇璧圩H谑现髦?,距今4600-4500年間,又南遷至江南炎帝先祖族居地今湖北隨州市厲山鎮(zhèn)九龍山南麓烈山(歷山、厲山)。
今隨州市共出土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遺址50多處,出土文物3000余件。一些學者從先秦文獻及出土文物推定:中原祝融氏源于烈山氏。約在屈家?guī)X文化及龍山文化時期,亦即傳說為帝榆罔時代,烈山氏之子曰柱時,已號炎帝神農(nóng)氏,即為祝融氏后裔。
祝融氏后裔一支,何時遷至南岳衡山(今湖南衡山)一帶,亦有史蹤可尋?!赌显赖孛戳骺肌贰逗馍降孛戳骺肌酚性斂?,概其要:一是古籍《左傳·哀公九年》《管子·五行》等有相關記載;二是地下出土楚帛書、楚簡可證;三是衡陽地方出土文物及遺址亦證實。我們認為祝融部落一支,在炎帝后裔帝榆罔時期,即在距今4600年左右,仍繼任火官,并委以“司徒”重任,主政南方,族居在今湖南南岳衡山一帶?!堵肥贰ぞ戆恕份d其首領“其治百年,葬衡陽之陽,是謂祝融峰也?!弊H谑最I去世后,奉為南岳衡山之神。共和國《南岳區(qū)志·大事記》:“周(代)祝融峰頂建祝融廟?!逼鋾r,是否建廟,待考。然而,祝融峰得名之后,南岳衡山隨之得名,不是沒有可能的。
衡山,漢《甘石星經(jīng)》云:九州中正南面是荊州,荊州最著名山叫衡山。東漢鄭玄注為:南岳衡山,是據(jù)天上星宿分野而得名。歷史上衡山地望,有數(shù)處,而最早稱名者,當為今湖南之衡山?!渡袝び碡暋贰赌印ぜ鎼壑小贰吨芏Y·職方氏》《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地理志》《水經(jīng)注·湘水》中,在眾多學者注疏引申中,皆言衡山為“江南衡?!奔s在周初至春秋時期,衡山已得名。其得名與“四岳”之封有關。但春秋時“四岳”之封,多在北方。南方江南衡,古文獻無載。在楚悼王“吳起變法”(前386-前381)時期,南岳衡山即已得名。
衡東縣域,距今6000年-55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此勞作生息。夏、商、周初時期,祝融部落后裔、三苗人后裔及揚越人,多族居此地。其境內(nèi)今大橋、三樟、石灣、白蓮、大浦等鄉(xiāng)鎮(zhèn)內(nèi)發(fā)現(xiàn)古文化遺址31處,經(jīng)出土文物鑒定,大橋鄉(xiāng)西園村何家嘴遺址、石灣鎮(zhèn)雙鳳村大樟橋遺址,均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遺址,其余屬商周文化遺址。
戰(zhàn)國屬楚洞庭、黔中郡地。吳起變法后屬楚洞庭郡或蒼梧郡,后屬黔中郡。共和國《衡東縣志·總述》:“戰(zhàn)國中期的楚悼王時期(公元前401-前380年),衡東縣地歸入楚國版圖?!辈⒎菬o據(jù)之說。秦首屬秦洞庭郡,次屬黔中郡,再屬長沙郡湘南縣地。漢初屬長沙國湘南縣地。兩漢之后,湘南縣隨朝代更替而流變,但縣名不改,縣域略析,歸屬隨政區(qū)變更而隨屬。漢景帝前元年間(前156-前150),從湘南縣和酃(漢酃)縣,又析置陰山縣(秦置),今衡東地域分屬湘南(西北部分)、陰山(東南部分)兩縣,同屬長沙郡。三國吳分湘南縣為衡陽縣(非今衡陽縣),屬之。西晉改為衡山縣地。梁天監(jiān)年間(502—519)置湘潭縣,縣治今衡東縣石灣鎮(zhèn),縣西北部屬之。
隋開皇九年(589),湘鄉(xiāng)、湘西兩縣廢改入衡山縣。唐天寶八年(749),湘潭縣治北遷,今衡東縣地屬衡山縣。宋初屬衡州,后屬潭州。元屬天臨路。明、清屬衡州府。民國屬衡陽道,民國11年(1922)直屬省。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屬衡陽專區(qū),1952年屬湘南行政區(qū),1954年復衡陽專區(qū)。1966年3月,析衡山縣湘江以東地域置衡東縣,以地處南岳衡山之東而得名,屬衡陽專區(qū)。1983年,衡陽專區(qū)與衡陽市合并,衡東縣隸屬衡陽市。
衡東有草市、吳集、霞流、大浦、石灣古地名,歷為境內(nèi)古鎮(zhèn)。這為衡東縣設置,奠定了地理單元內(nèi)的物質(zhì)文化基礎。
草市。草,字出金文《石鼓》,本義指草木植物。市,字出兮甲盤,本義多指交易場所。草市,即草創(chuàng)不正規(guī)的集市。《中華古文明大圖集·通市》:“草的本義是草創(chuàng),不正規(guī)。唐宋時草市隨處可見,其規(guī)模往往不遜于城市的市?!惫埠蛧逗鈻|縣志·墟場》:“草市‘分社’墟場始于唐代,以每年的‘春分’、‘春社’日趕廟會得名……”。
草市鎮(zhèn)形成后,歷為衡山、攸縣、安仁三縣水陸交通要津,物資集散地。有千余年趕“分社”的歷史。明、清設巡檢司。街區(qū)北瀕草市港,東依靈山,沿洣水南岸呈“丁”字形分布。水陸交通便捷,有衡炎高速過境。
吳集。吳,古文中多指江南古國;亦指姓?!对托兆搿と!吩疲阂蛑艹跆┎挤庥趨?,其后因以為氏。集,字出甲骨文,字形如群鳥棲樹。后泛指集市、集鎮(zhèn)。明弘治《衡山縣志》錄有“吳集”地名?!逗瞎沤竦孛o典·衡東縣》載:“成集之初,吳姓居多,故名?!焙鈻|縣《小鎮(zhèn)春秋》云:吳集形成集市,始于東晉。此實難稽考。唐代形成有一定規(guī)模的集鎮(zhèn),集市繁興。
清光緒《衡山縣志》稱此為“吳集,市居。廣袤五里,為吳三桂集兵之處?!惫埠蛧逗馍娇h志》認同此說。以上諸說皆為晚出,“故而得名”,實無依據(jù)。不過,“吳三桂集兵之處”當為史實。吳集,與洣水北岸縣城隔水相望。明為衡山縣武陽鄉(xiāng)。清設塘汛。民國置吳集鄉(xiāng)、紫崗鄉(xiāng)。1949年后為區(qū)公所駐地。1952年置鎮(zhèn)。后區(qū)劃頻調(diào),1989年合為吳集鎮(zhèn),鎮(zhèn)治吳集街。水陸交通便捷。有獅、象、龍形三山風景名勝,有楊山觀、天符廟等遺址。吳集包子,譽滿湘東南。
石灣。石,巖石。字出甲骨文,字形如堅硬石塊。灣,河水彎曲的地方。石灣,位于衡東縣城北35公里湘江東岸,因西北角“洄瀾山直插江中,石峰卓立于高岸,湘江百折至此瀠回”,故名。明代稱石灣浦。清設塘訊。民國屬回瀾鄉(xiāng)、石灣鄉(xiāng)。1950年因之。1954年置鎮(zhèn)。1958年為湘江、石灣人民公社,1981年置石灣鎮(zhèn)。石灣南北朝時期已成集市。梁天監(jiān)(502-519)中,析陰山縣(秦置)西北部,置湘潭縣,治今衡東石灣附近,縣治處形成城鎮(zhèn),集市交易盛行。后歷唐、宋、元、明、清,均為衡山縣鄉(xiāng)村重鎮(zhèn),集市交易旺興不衰。民國時期,商貿(mào)更為繁榮。古鎮(zhèn)有中、小商戶200余家,為湘東南最大的鹽市、漁市,并左右當時衡山縣城的市價漲落?;ü膽颉⒓艏?、漁鼓、燒麥餅制作技藝,頗具特色。石灣古鎮(zhèn)臨湘江石峰卓立,風景殊異。清代翰林學士聶銑敏有七律詩云:“神尊元武配離官,岳色分明在眼中。秋水獲花沿岸白,夕陽楓葉晚天紅。半灣酒肆停征棹,一帶漁舟掛鉤筒。惆悵石崖碑碣在,摩挲先跡恨無窮?!?/p>
衡東境域,地處湘中丘陵地帶,崗地谷地縱橫。氣候濕潤。河溪池塘交錯。湘江蜿蜒西部邊境。洣水自東南向西北流貫中部匯入湘江。水陸交通方便。農(nóng)產(chǎn)有稻、大豆、甘薯、花生、油菜籽等。善飼家禽家畜。盛產(chǎn)魚類等。水果蔬菜普遍種植。“湘黃雞”歷為名產(chǎn)。林產(chǎn)多杉松、油茶。礦產(chǎn)有鐵、煤、鉛、鋅、鎢、錳、螢石、高嶺土等。工業(yè)有日用瓷、水泥、化肥、農(nóng)機、軸承、化工、建材等。紀念地有羅榮桓故居、歐陽海烈士紀念牌。境內(nèi)柴山洲為北伐戰(zhàn)爭時期湖南農(nóng)民運動特區(qū)。名勝有金覺峰、錫巖、靈山等。衡東山歌,引人關注。
出品/湖南日報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業(yè)大學黨委宣傳統(tǒng)戰(zhàn)部 新湖南株洲頻道 華聲在線株洲頻道
策劃/周小雷 廖義剛
執(zhí)行/張 咪 劉韻霞 龍子怡
本期特別鳴謝衡東縣委宣傳部
往期回顧:
責編:龍子怡
一審:龍子怡
二審:張建平
三審:周小雷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