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回家的路

彭武長   新湖南客戶端   2025-04-25 10:13:32

文/彭武長

去年十月二十六日,我應(yīng)家鄉(xiāng)縣政府和省紀委監(jiān)委駐老家三角巖村鄉(xiāng)村振興工作隊的邀請,參加以“天下猛洞河云上三角巖”為主題的村跑大賽啟動儀式。近千名選手從高坪鄉(xiāng)西米村出發(fā)沿著新修的最美公路跑向老家三角巖村村部的那一刻,我的眼睛濕潤了。那不僅是一條亮眼的彩虹路,也是一條生態(tài)路、產(chǎn)業(yè)路、旅游路、健身路。作為生于斯長于斯曾經(jīng)服務(wù)于斯的我,不由自主地回憶起這條刻骨銘心的回家路……

我的老家是一個名叫卯叢枯的土家山寨,那無邊無際跌宕起伏的大山雖然沒有名山大川那么雄偉壯觀,也沒有原始森林的那種神秘深邃,但山巒起伏,一座挨著一座,一片連著一片,如同一幅畫卷在大地上徐徐展開,勾勒出質(zhì)樸而純粹的山區(qū)韻味,春天山花爛漫,夏天綠意盎然,秋天層林盡染,冬天銀裝素裹,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對于土生土長的山民而言,座座大山,坡陡路窄,崎嶇難行,給生產(chǎn)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偏僻、落后,勤勞、艱辛也就成了這里的名片。

我回家的路特指從西米到老家的路。西米原是人民公社所在地,后來人民公社改成了鄉(xiāng)政府,前些年鄉(xiāng)政府又撒并到高坪鄉(xiāng)了。我第一次從山寨去西米,是讀小學五年級時代表大隊片小參加全公社小學生運動會。吃過早飯,是老師也是我的親哥哥帶我們幾個學生從山寨東側(cè)出發(fā),先走一段稍平的路,再爬過名叫老怕楚枯的小山坡到澤坵生產(chǎn)隊那考小山寨,接著翻越名叫藤子枯的高山。藤子枯坡上石灰?guī)r露頭較多,奇形怪狀,巖窠里生長的樹木蔥蔥郁郁,樅樹、柏樹和一些雜木混交,樹藤種類繁多,有的藤纏著樹,有的樹依附著藤,可能藤多的緣故,便將此山取名為藤子枯吧。山很陡,坡度有六七十度,山路彎彎曲曲,坑坑洼洼,路面狹窄,路邊的小灌木和瘋長的雜草時常刮擦到我們的褲腿和臂膀。爬上坡頂,有幾個小山坵,長著一些油茶樹和零星的樅樹,山坵之間有幾塊包谷地,地邊上茅草叢生,甚至有封路之勢。山頂為界,山那邊就是西米大隊屬地了。然后開始下山,山坡上長滿了小山竹,還夾雜一點點柏木。路比上山時更陡,由于是鹽沙地,也更滑。我們小心翼翼地下到坡腳,再爬一段小山坡,過幾坵田坎,穿一條溪溝,上石堤至王村的省級公路,沿公路走二百米公社就到了。

那時我們幾個同學都還小,從來未走過這么遠的路,爬過這么陡的坡,走走歇歇,差大多用了近三個小時。我們懷疑是我哥帶繞了路,我哥告訴我們,這次走的路約有十五六里,是我們江西寨片幾個生產(chǎn)隊到公社最便捷的一條道。原本沒有路,是四百多年前祖先從老司城分家遷來立寨后走出的一條路。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边@路就是先輩們一年年、一天天、一步步用腳踩出的路。你們?nèi)粝勇冯y走,就要攢勁讀書,走出大山開辟好出路。哥哥的話,一直讓我難以忘懷。第二天的比賽,我們?nèi)〉昧撕玫某煽?,我獲得了全公社小學生乒乓球亞軍。帶著勝利的喜悅,我們沿著來時的路回家,覺得回家的路并不那么難行。

一九七二年春,我離開了村寨去公社中學讀初中,每周星期天去上學,星期六中午放學回家。一九七四年秋,我上高中,路更遠了,每二周回家一次。這條山路也就成了我名副其實的求學之路。

走這條山路上學是十分辛苦的。星期天,吃過早飯邀上二個小伙伴,十分不情愿地去學校,不是自己厭學,而是怕走這條山路。特別是上下坡時,每次抬腳都要看好下一步落腳點,生怕扭了腳腕。晴天還好,要是遇上下雨天,土路泥濘不堪,有的路段被踩成泥漿,難以下腳。那時囿于經(jīng)濟條件,家里買不起雨鞋,我和同學們基本上是穿著草鞋上學,到校后換穿布鞋。在雨天,草鞋雖然防滑,但一步一個腳窩兒,往前走一步,向后退半步,不好邁步,那種滋味沒法用語言形容。特別是剛上初中時,年紀和個子都還小,空著手走這樣的山路都很難,何況要背上一周必備的大米和二瓶酸菜,確實是對意志力的考驗。我記得有一次上學是雨天,走在半路上,在泥濘中草鞋耳子斷了,我一狠心索性把草鞋甩了,光著赤腳行走。當快走到學校時,猛然間感覺腳板鉆心的痛,一看是扎了一根牛王刺,血流不止,把腳下的泥水都染成了淡紅色。想起上學的這些事,家鄉(xiāng)的山路給我留下了苦澀的記憶,也讓我感受到了求學的不易。

星期六中午放學回家,同學們?nèi)宄扇航Y(jié)伴而行。若是晴天,大家空腳兩手,一邊聊天,一邊玩耍,聽聽蟲鳴鳥叫,看看路邊風景,把握時令,進山采摘三月泡、龍船泡、茶泡、茶片、野櫻桃、茅素兒、野桃、野梨、八月瓜、獼猴桃、板栗等,享受大自然賜予的美味,十分愜意,回家也就不覺得累。

高中畢業(yè),回鄉(xiāng)務(wù)農(nóng)。恰是秋季,生產(chǎn)隊要把公余糧背運到公社糧站,把預(yù)購豬交送到公社水產(chǎn)站,再從供銷社購買化肥等生產(chǎn)資料背回山寨。我參加過幾次這類勞動,這是對體力、腳力、耐力的考驗,十分艱辛。我至今還記得,那年十月我參加家里交預(yù)購豬的情景。預(yù)購豬每年人多的一家交一頭,人少的兩家交一頭,毛重要超過一百三十一斤,由生產(chǎn)隊安排包括戶主在內(nèi)強壯勞動力四人,將其抬送到公社水產(chǎn)站。我家先把肥豬五花大綁地捆到木質(zhì)擔架上,二人上肩,遇路陡坎高,另二人幫助扶杠。開始上路,豬極不配合,掙扎亂彈,大喊大叫,左傾右斜,十分磨肩。抬上陡坡,重力后墜,后面那人十分吃力。遇下陡坡,重力前傾,前面那人又十分吃力,若腳打滑,極易人仰豬翻?,F(xiàn)在回想起來,還心有余悸。

交完預(yù)購豬,顧不上歇息,就趕到供銷社購買化肥?;史治迨镆话鸵话俳镆话Υ蟮谋骋话傥迨?,我只能背一包一百斤的。起初的那幾里路,背得還算輕松,后來爬坡了,感覺越來越重,腳步的幅度越來越小,額頭上滾下的汗水直往眼睛里鉆,像行走在缺氧的高原上一樣喘著粗氣,每走一步都很吃力,尤其快到歇氣點的那幾步,完全就是一種掙扎。大家走走歇歌,餓了吃點帶的蒿菜粑和紅苕,渴了就找水井喝幾口涼水。最后快到家時,幾乎一步一個趔趄。卸下化肥,我感覺腿更酸了,腳更痛了,全身無力。這時,我明白了父老鄉(xiāng)親夢寐以求要修通往公社公路的原因。

(圖片來源:農(nóng)家書屋雜志

一九七七年初,公社規(guī)劃在三角巖修一座小型水電站。為了運輸修建材料和設(shè)備,決定修建從西米到三角巖的便道。大隊知道此信息后,便購買了一臺手扶拖拉機。經(jīng)大隊干部和黨員決定,由我擔任拖拉機手。我拜師學了一個多月駕駛技術(shù),拿到了駕駛證。因大隊無公路可回,便借宿公社跑運輸為大隊創(chuàng)收。當時是大集體,受益的三個大隊(現(xiàn)已合并為一個村)在秋收后組織勞力修公路。那時沒有挖掘機,連炸藥都很短缺,更多是用鐵鎬、挖鋤、撮箕、鏟子、炮桿等簡易工具人工修建,不講路面平直,依地勢山形而修,怎么省力怎么修,修出的道路,七彎八拐,有的路段幾乎直上直下。

便道修通后,我開著拖拉機回到大隊,鄉(xiāng)親們高興極了,農(nóng)副產(chǎn)品和生產(chǎn)資料運輸終于可以用車了。但這只是條簡易公路,只能跑拖拉機,汽車開不進。用拖拉機運貨也要選天氣,晴天勉強可以,遇上雨季很難通行。特別是上坡,拖拉機難以爬上去,輪子總是打滑,于是就需要人推才能把車開上坡。有一次我給生產(chǎn)隊拖化肥回寨,突然下起了大雨,拖拉機行駛到一處土基路段時,輪胎被陷進泥坑中,怎么加大油門都因輪胎打滑爬不出坑,最后是大隊派來了七八個男子漢將貨卸下,把拖拉機從泥濘中硬抬了出來,然后我駕車,大家在后面推車,才把拖拉機開回了山寨。當時老百姓仍然沒有完全擺脫肩挑背馱,只是步行的路路面寬了些,平了些,坡度也沒有從前那么陡了,背東西走路比以前輕松了一些。但畢竟是泥巴路,遇上雨雪天氣,路還是很難行走。我記得,大女兒一歲多時,我和愛人回家陪父母過年,那天正下著毛毛細雨,路面濕滑,寒風刺骨,愛人用背籠背著女兒,我背著行李和過年的物資回家,走得十分艱難,十多里的路走了近三個小時。從小在街上長大的愛人肩磨破了皮,腳磨起了泡,感慨地說:“回家的路也太難走了!”

一九八九年,縣里為了開發(fā)猛洞河漂流旅游項目,決定修建西米至哈尼宮公路,即將原西米至三角巖便道拓寬提質(zhì)延伸??h里負責資金、物資和專業(yè)隊伍施工,鄉(xiāng)村負責創(chuàng)優(yōu)施工環(huán)境。我當時作為高坪區(qū)里的主要負責人,做了一些協(xié)調(diào)服務(wù)工作。一年多時間,一條砂石路面的等外級公路修通了,從此父老鄉(xiāng)親徹底改變了肩挑背馱的歷史??h里開通了到猛洞河漂流的旅游車,我回家也不用再以腳量路了。由于公路等級低,彎急坡陡,安全隱患多,過了幾年縣里重新從猛洞河西岸的撫志修建了一條到哈尼宮的旅游公路,老家的公路就不再跑旅游車了。道路疏于養(yǎng)護,路況一年不如一年。前些年,國家實施扶貧攻堅戰(zhàn)略,啟動“村村通”工程,村里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將公路路面鋪成了三米五寬的水泥路。

新世紀二十年代初,國家吹響了鄉(xiāng)村振興的號角,家鄉(xiāng)迎來了省紀委監(jiān)委駐村工作隊,他們以改善基礎(chǔ)設(shè)施為抓手,將公路順山就勢,降坡拓寬,砌溝排洪,瀝青鋪面,完成了西米連接猛洞河漂流起點哈尼宮全長十四公里雙車道的公路提質(zhì)改造,道路中間畫上了紅黃藍三色線,兩邊畫上了白色邊線,好似一條彩虹飄在綠色的山間,村民們?yōu)樵撀啡×艘粋€好聽的名字——“西哈彩虹路”。去年這條公路被評為“湖南省最美農(nóng)村路”。隨著道路的改善,水、電、通訊等基礎(chǔ)設(shè)施也全面升級,一些年輕人回村創(chuàng)業(yè)了,特色農(nóng)業(yè)、鄉(xiāng)村旅游、電商物流新業(yè)態(tài)蓬勃興起,新農(nóng)村建設(shè)如火如荼。我回家的路也就成了鄉(xiāng)親們的舒心路、平安路、致富路、幸福路。

我對回家路的滄桑巨變感到欣慰,并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迫不及待地叫愛人駕車回了趟老家。小汽車跑在寬闊平整的公路上,打開車窗看著沿途郁郁蔥蔥的森林,綠油油的田野,炊煙裊裊的山寨和一輛輛承載山貨游客的汽車,頓感神清氣爽,格外舒暢。過去要步行近三個小時的山路,現(xiàn)在十來分鐘就可開車到家了,難怪愛人感嘆道:“家鄉(xiāng)的變化真大?。 ?/p>

責編:李孟河

一審:莫成

二審:楊元崇

三審:張頤佳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